王晓波,女,曾荣获石家庄市“优秀班主任”、“语文教学能手”等称号,多次获得“优秀团务工作者”等。
爱好特长:读书、游泳、运动
人生格言:脚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治班理念:一个都不能少
经验介绍:
“四环节”教育模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老师,我感觉我校的“四环节”教育很有特点,下面我结合“四环节”教学法在自己班级的实践情况,谈几点不成熟的经验和体会,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一)选题要准,方法要活。“四环节”课题“四环节”每一个内容的设置都有其科学性,要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讨论兴趣。落实起来不能打折扣,要做到有落实有讲评。老师要注意抓好“四环节”落实过程中的整体效果掌控。设置讨论题目时,要结合课文特点,题目设置不能太大,太难,尽量采取主动示错或数学课讲解时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掌握解题方法之后,及时练习巩固。课堂开展“四环节”活动不能生硬,要善于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我在教《秋天》一课时,诗的第一小节和学生一起赏析重点字词的作用及表达效果,让学生们掌握分析理解诗词的思路和方法。再讲第二小节时有意将这些删除重点字词的简化语句,说成是自己的原创作品,再配以必要的感情色彩,让学生们在对比中准确的理解原文中重点字词的强烈感情色彩,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样一来,在分析第三小节时,学生既能明确文章的知识点,更能准确的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题。通过这种灵活的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
(二)根据人员性格特点,合理确定“四环节”小组人员。人员组成,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以及日常表现来确定小组成员。注意选配平时表现活跃,性格外向,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要注意发挥各小组长的作用。每次“四环节”活动后,一定要根据各小组讨论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评,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对进步明显的小组,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检验学习效果,每次抽一个班为全班同志做一次展示。通过展示活动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四环节”活动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控,作为老师,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练好“内功”:
1.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注重读书,也应注意读的方法、方式和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上分为个人读、小组读、竞赛读几种。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方法是: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一组读,另外几组仔细听。等到这组读完以后,其他几组指出读错的字。每错一字扣一分,将分数计入他们的日常成绩。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我往往采取先播放和这篇文章感情基调相同的图片或音乐,进行情感渲染。
2.注重课堂上提问的艺术,引入竞争的机制,让学生上课积极思考。
提问是一门艺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提问题。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要在每一节课前,都做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归纳分类,认真设计。要善于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可采取小组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和前面讲过的朗读竞赛法是一样的,学生对这种方法相当欢迎,都愿为本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地思考,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3.探索研究新教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靠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近一年的语文实践中,不间断的开展了“朗读比赛”、“找错别字”比赛。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激起了同学们对语文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学生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
4.打破学科框架体系,让学生从其它学科中发现语文的综合性。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授语文时,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件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