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个课时的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言终于告一段落。虽然这是一篇较为简单的文言文,但由于篇幅较长,在备课的时候也让我费尽心思。
作为文言文,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语法现象的教学是一个重点。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我决定还是把重点放在文言词语上。但是到底怎样处理疏通字词和分析文章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先处理全文的重点字词、语法现象,还是在分析文章之后再总结文言字词,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先疏通字词吧,感觉教学内容太枯燥,气氛不活跃;先分析文章再总结字词呢,又担心有些基础差的学生会跟不上进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这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因此网上现成的教案和课件特别多。但是翻看下来之后,发现很多教案都不太实用,大同小异、东拼西凑的东西很多。而且很多教案都是直接总结文言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等,然后分析课文。这种教学结构很清晰,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学生预习做得不到位,就会跟不上老师总结文言知识的进度。
教学设计设定的教学课时是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安排了2个内容,一个是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找出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通假字、活用词类、特殊句式;另一个是梳理课文情节,说说作者讲了哪几个故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第二、三课时主要就是梳理人物事迹,把握性格特点。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先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由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些小故事学生们以前学过,所以大家很快就能找出2个人物3个故事。在此基础上,将文章分为4个部分,分别疏通重点字词后,各有侧重点的各个击破。
教学实际过程和预想中的出入不大,但是在教学过后,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1.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失误
第一课时在导入和作家作品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在进入课文第一部分分析时,时间已经过了大半,后面的内容很赶。在疏通字词的时候,让同学们齐读这一部分之后,再看PPT上的重点字词,再来找出来,也比较费时。针对这些问题,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就精简了前面的介绍,让大家浏览了PPT之后再来齐读课文,效率高了很多,整节课也显得更紧凑一些。
2.学生参与度应再提高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应该是课堂对话的首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出发点整合自己的教学设想,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成功的课堂。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在学生积极性不高或者很难说出答案的时候,我都是自己在说,学生们表现得很被动。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有时我也会让大家一起回答,这样进度会快一些,但是有些思考比较慢的同学就失去了思考的时间,以至于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下重点字词的意思,对文本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一触而过,不能深入其中。在具体的提问和回答时,完全应该再细化一点,把问题真正地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性的地方没有注意。比如板书内容太少。有些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很少动笔,但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学生们大都会记在书上。所以,老师应该把重要的东西写下来,把具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学生才会有最直接的感受和认识。
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理念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到底是不是实用,还是得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提升。只有不断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去的更大的进步。(文/曹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