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引领——“小语种”的出路在哪里?
目前在我国外语人才培养上,小语种的外语人才十分短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许多行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下,语言问题已成为对外文化传播、新丝路建设的瓶颈之一。
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始终坚持走“外语特色”办学之路。作为外国语学校除了强化英语学科教学外,还开设了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五个语种。集团开设小语种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第一外语是小语种,英语为第二外语。二是第一外语是英语,第二外语为小语种。第三是第一外语是英语,选修小语种课程,为学生将来报考高校的小语种专业来培养兴趣,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解除学生和家长选择小语种的顾虑,集团特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社长助理彭冬林为集团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全体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做了《中学第二外语教学迎来新机遇》的专题讲座。彭社长从国家战略机遇与政策引导、社会需求发生重大变化、高校外语教育的应对与变革、教学资源与服务亟待建设四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小语种学科的应用和前景,让集团小语种学生大开眼界,使学生和家长的思维从原来“不知道以后除了翻译还能做什么”转变到“各行各业我都有可能去做”。此外,彭社长也介绍了现在国内开设小语种的中学和高校,以及各种对接、发展项目,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听过以后都倍感欣慰,不再害怕日后“没有学校可去”。培训会后,彭社长和宋校长认真的解答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提问,解除了学习小语种学生的后顾之忧。
西班牙语老师殷晓楠说,“作为一名小语种学科的教师,我想我们要教授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而是让孩子们真正了解一门语言和它背后蕴含的文化,更要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拓宽国际视野,让双语、多语人才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日后成为各行各业中的全面人才。通过彭社长的讲解,我了解到我们小语种教师联盟的成立,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无疑会让我们对其他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资源了解更多。我也看到了外研社正在积极出版各种小语种教材和读物,这会为我们提供更多适合中学小语种教学提供参考。此外,我也期待小语种的交流活动不再局限于北京市内(例如参加使馆节日庆祝活动、参观cctv、crtv并体验职业内容、参观小语种文化展览等等),希望我们石外的学生也能有机会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本次座谈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达到了多角度沟通的效果。老师们对于小语种学生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小语种学生将是具有良好语言功底、有思辨和创新能力、国情研判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家长对于孩子们的发展前景也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