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区别
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属于“分析式历史”。
3、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而高中历史新课程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虽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
4、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而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1)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师生普遍感觉历史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否则学习和理解是有困难的;但现在高中生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3)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校、学生乃至社会都不够重视。(4)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这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高一教师的历史教学状况分析:(1)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上相对独立,对对方教材缺乏了解,(2)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知识灌输和重点强化,忽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式、探究性的目标要求。
初、高中衔接的历史教学策略
1、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
2、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依据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分辨哪些是真正需要讲,哪些是可以不用讲的,哪些应该如何讲才算准确、正确。
3、重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所以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必要的提前预习,这样上课才能听得懂、跟得上,抓得住学习要领。当然,对于预习老师事先应当有所引导;
4、要讲究教学策略。课堂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5、高中教学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
6、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这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核心所在。
7、教学要尽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8、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应用的训练。老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