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琳,英语专业毕业,2001年至今在园工作,曾经担任英语教师、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工作。十年里,积极参加学校和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和培训,连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曾得到裕华区嘉奖,曾代表幼儿园参加省、市、区评优课比赛,并获得奖项;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多次获得辅导奖。
爱好特长:阅读,听音乐,羽毛球,瑜伽
人生格言: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治班理念:用耐心、爱心、公平、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努力成为孩子成长的启明星,在默默照亮一方天空的时候,也照亮自己。
经验介绍:
幼儿的养成教育,从我做起
首先,要做有心人。就是对班里的每位幼儿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将班级常规带好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因为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而且幼儿之间本身也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熟悉,了解他的脾气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这才是最实用、最有效的。
第二、幼儿常规教育要抓日常,日常抓。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比如说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井然有序。而做到这一点绝非一日之功。在我们
比如洗手这件事,记得小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孩子们洗手不认真。道理讲过了,方法教过了,可也只能是坚持几天,时间一长就开始敷衍了事。其实细想想这也不是孩子们的错,他们没有“不好好洗手会生病”的真切体验,当然无法引起重视。因此,我们改变了方法,在幼儿洗手时经常表扬那些容易被幼儿直接感受到的行为:“Linda的小手又白又嫩,还香香的,肯定洗的特别认真”、“看,Micheal今天洗手又快又干净,请他来当小班长检查吧”、“Jack的小手洗的真好,都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幼儿会为了教师的肯定和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这对孩子积极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做个“勤”老师。
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老师要做到眼勤、嘴勤。幼儿年龄小,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是毕竟自控能力比较差,不能较好地遵守规则,这就需要教师“勤”字当头了。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当发现幼儿不能按要求来完成时,一定要及时纠正。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消灭在初期阶段,对促进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形成很有帮助。
第四、坚持不懈,有利于常规培养。
幼儿的行为反复性很大,这也是幼儿的行为特点之一。所以,幼儿良好的常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反复练习。比如,这学期我们要求幼儿要遵守的课堂常规有:“课前入厕,上课的时候不随便离开座位,发言要先举手,在课上要求孩子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不插话。”而且在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要求幼儿这样做。对那些比较特殊的幼儿,必须和副班主任一起要做好提醒和督促。帮助孩子逐步养成了注意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好习惯。班里有个活泼好动、感情极其丰富的男孩子Alex,非常聪明,接受力强,反应快,但就是上课爱插嘴。有时候他的话比老师的还要多,可如果听到批评他的话,委屈的眼泪马上就落下来,他的哭声经常会影响到大家,家长也因此很犯愁。经过观察,我发现他是个比较懂道理的孩子,而且是个“顺毛驴”。于是我在每次课前给他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果他做到了,课后一定会给他及时的鼓励。后来又改为课上根据他的表现给他适当的暗示提醒。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也不会因为他影响大家的教学活动了。其实这个过程不光是锻炼孩子的过程,更是对我自己的考验。只要能坚持下来,效果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第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有利于常规培养。
幼儿善于模仿,对老师是“听其言,观其行”。不论好坏
第六、宽严相济,以爱制胜,有利于常规培养。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自控力较差,怎样让他们对老师的要求不排斥呢?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幼儿的心。我们既要用慈母般的爱关心幼儿,又要用严父般的爱教育幼儿。不能一味地宠爱而不加约束,也不能长期凶巴巴地要求幼儿要怎样怎样。当他们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时,要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感到愉悦、自豪;当他们有过错时,注意批评的艺术,做到严中有宽容,爱中有严厉。让他们明白错误,但又不伤其自尊心。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幼儿,多给他们时间来练习和适应,这样就会调动幼儿遵守常规的积极性,将常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自觉要求和行动。以此学会自我管理,真正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
在开展“项目教学法”,实施“四环节课堂”的同时,抓好课堂常规显得尤为重要。从最初课堂上的一片嘈杂中慢慢走来,发觉我们的四环节课堂也渐渐有序了。我认为要想在课堂上帮助孩子们按照一定的秩序完成分组合作、动手操作,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对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虽然是个不小挑战,但也是有章可循的:
首先,备课就是要备好幼儿。课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游戏活动的设置都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难易程度,操作步骤,以及游戏前的要求如何提出,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内容。
第二,教师的语言指令要简单明确。
在培养幼儿的课堂常规中,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教师首先要想到,并提出要求。有时课堂常规不好,并不是孩子们做不到,而是老师在提要求时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在活动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语言指令简单明确,在提要求时要具体、细致、准确,孩子们活动时才能“有章可循”,才能使活动有序开展。
第三,设立“小组长”职务,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每组的“小组长”,先是有老师指定能力强的孩子来担任,让他来带动其他的孩子们也认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渐渐地在每次活动时,由每组小朋友自己商量选出本次活动的小组长,要求当小组长的小朋友,首先自己要先做好,这样才能去检查和提醒其他的小朋友。慢慢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小组长”在一日常规管理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在检查餐前洗手、餐后的擦嘴漱口以及餐后游戏、户外和散步前的队伍整理,午休后的被褥整理等等活动中,都能见到“小组长”认真负责的维护常规的样子,渐渐地孩子们的自觉性也得到了提高。
第四,用教师的行为暗示孩子,促使孩子遵守常规。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老师的言行、情绪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幼儿情绪容易受感染,老师适时的行为暗示,能促使孩子遵守常规。比如课堂上,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幼儿常常会控制不住自己,这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非常有幸,我工作在一个和谐温暖的班级团队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补位是我们大六班团队和谐相处的关键,亲如姐妹的感情不是一句缘分就能说的清的,那是我们并肩作战、同辛苦共欢乐的结晶。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心怀温存的爱和责任。作为幼儿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热爱孩子,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不是一句空话,我要让自己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岁月中,慢慢增长自己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