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和养育之争
■[美]斯坦利·I·格林斯潘 杰奎琳·萨蒙 著
8岁的杰西卡可不是个好对付的孩子,她会对看上去很小的事情发脾气——“袜子弄疼了我的脚”或者“这果汁真难喝”。当父母把她交给保姆时,她总是往地上一躺,狂怒地大声尖叫。老师说,她的脑袋好像总是被什么东西占着,不能集中注意力。但实际上,杰西卡聪明而且口齿伶俐,有时也热情有趣。不过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捉摸不定的“暴君”。
我从父母那儿听到的抱怨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一种就是像杰西卡这样的个性特征——挑剔、过分敏感。
许多年来,我们对那些在控制感情和行为方面存在障碍的孩子们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前,人们总是指责父母:要是父母更严一点,或是更包容一点,总之父母变化一点,孩子就会变好。这种观点只会让许多家长产生罪恶感,却无法帮他们走出困境。现在,人们又滑入另一个极端:专家们说这类儿童天生就是这样。大量最新的关于“个性气质”的研究都认为,关键人格特征绝大多数是固定不变的。身为父母,尽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却只能学着忍受孩子这样的性格。当然,理解并适应孩子的天性也是需要的,但这种观点却让许多父母认为,他们无法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此类观点,简言之,就是“养育”和“天性”之争。这类观点不仅不能解释所有行为,对家长也没什么用处。
许多研究儿童发展的人已经意识到,生物天性和后天养育总是共同起作用的,我想提出一种更乐观的应对难管教儿童的方式,就是使“天性”与“养育”结合。比如小孩子受到新刺激时感到害怕的这种天性,可以通过早期甚至晚期的精心呵护下的体验来克服。事实上,早期的呵护不仅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和人格,而且也能改变孩子神经系统的运作方式。
为什么有些儿童比其他儿童更难相处呢?研究表明,孩子们在如何感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运动模式方面差别相当大。有些儿童天生就有规划复杂行为和运动模式的能力,而对有些儿童而言,即使是最基本的运动顺序,比如将手指放入嘴里的动作,都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
我们再来看看杰西卡。还是婴儿的时候,她就对触觉、听觉和嗅觉高度敏感。每次她妈妈摇她的时候,她都会尖叫大哭;她不喜欢新衣服,因为新衣服太硬。随着她的成长,当她身处闹哄哄的教室中,其他孩子挤碰她那高度敏感的皮肤,同学们尖叫笑闹,这一切都令她惊恐万分,她的反应要么是大发雷霆,要么是恐惧逃避。
我们已经证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能够极大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世界的反应。想象一下,杰西卡的爸爸妈妈能够“读懂”她的身体语言和信号,找到正确的嗓音和节奏,发现能够给予她安全感的抚摸方式。随着她逐渐长大,他们帮助她通过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是进行特定运动来自我安慰,帮助她学习新的处理方式。通过一点一滴地增加新的体验,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和鼓励,杰西卡会逐渐变得自信和外向。
孩子们在使用感官和应对世界的方式上千差万别,某些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特别容易在特定类型的学习和精神问题上遇到障碍,但另一方面,早期或晚期体验可以极大地影响这些特征。孩子的个性,是天性和养育之间独特、持续的互动过程的产物,互动过程有点儿像锁和钥匙。找到正确的钥匙,创造新的互动方式,通过这种新型关系,孩子通常能够发展出他所需要的热情和自信。
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把“特殊”的钥匙,关于如何寻找“钥匙”的知识,应当为每一位父母所了解。一方面,我们要学习顺应孩子特定个性的教养方法以及应对极端问题的具体策略。另一方面,还要付诸实践。只要假以时日,我们会看到孩子的改变。
(摘自《为什么孩子这么难教——心理学家教你养育五类问题儿童》,[美]斯坦利·I·格林斯潘、杰奎琳·萨蒙著,姚芸竹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转载自2011年12月8日《中国教育报》